頭部血管性疾病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病,若能作到早期診斷及預防性治療,其后果可大為改觀。除傳統的DSA檢查外,現經常使用的無創檢查方式是CTA和MRA。
“CTA”是指CT血管造影,是在螺旋CT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非損傷性血管造影技術。具體方法是經血管注射造影對比劑,在循環血中或靶血管內對比劑達到最高峰期間進行容積掃描,然后再進行處理,獲得數字化的立體圖像,從而構建出所需要的立體血管圖像,它的缺點是有輻射。
MRA是磁共振血管成像。其基本原理是基于飽和效應、流入增強效應、流動去相位效應。MRA有兩種方式,一種為不用經靜脈注射對比劑,利用血液流動與靜止的血管壁及周圍組織形成對比而直接顯示血管;另一種方法為經靜脈注入對比劑(為釓制劑),對比的同時快速采集動脈期圖像而成像,這類似于CTA,稱為增強MRA(CE-MRA)。它具有無創傷、無射線的優點。
以下就此兩種檢查方式在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動脈瘤、動脈血管阻塞性病變)檢查中的優缺點做以介紹。
動脈瘤:CTA可顯示腦血管的三維空間的立體結構,并可進行任意方位和任意角度的旋轉,以使血管得以最清晰地顯示,定位準確。CTA能清晰地顯示動脈瘤的形態、大小、瘤頸及與周圍血管和顱骨的解剖關系,文獻報道CTA發現顱內動脈瘤的敏感性為87%~100%。但對于頸內動脈尤其是海綿竇段顱內動脈瘤,由于受到顱底骨質影響,CTA難以充分顯示瘤體全貌及瘤頸,易漏診。而且它的圖像對比度與造影劑濃度成正比,有腦組織干擾,3D圖像清晰度不及2D分辨力高。然而MRA 對于CTA的這些缺點來講可以完全克服,沒有組織結構干擾,顱底動脈環顯示良好,可清晰的顯示顱內動脈瘤,但對于過小動脈瘤的顯示略不足。而且短T1組織(如脂肪、高鐵血紅蛋白等)可誤為流動質子表現為高信號,如亞急性血腫在圖像上表現為高信號,有時掩蓋病灶信號。CE-MRA則能顯示小動脈瘤,彌補了單純MRA的不足,但費用也相應增加。
血管阻塞性病變:指血管的狹窄或阻塞。血管狹窄最常見的是動脈粥樣硬化,在影像上表現為管壁的增厚及管腔的不同程度的狹窄變細。CTA和MRA能顯示動脈主干或主要分支的狹窄及栓塞。CTA可以分清楚血管鈣化灶與軟斑所致的血管狹窄,尤其對于管壁的鈣化敏感性很高,平掃即可顯示,但不能確定血流方向,難以完全分開動脈期和靜脈期,大腦靜脈血管影像的干擾難以排除,對于那些細小的彎曲的血管成像也不甚清晰。MRA不僅是對血管腔內結構的簡單描述,更是反映了血流方式和速度的血管功能方面的信息。但MRA對管壁鈣化的顯示不及CT,而MRI可由于狹窄后血液流速減慢和渦流,使血流信號丟失,而常有夸大狹窄程度的傾向,空間分辨率也不如CTA。CE-MR對血管腔的顯示比直接MRA更為可靠,出現血管狹窄的假象明顯減少,血管狹窄程度的反映比較真實,與CTA類似,其可靠性與傳統DSA血管造影非常接近。
其他腦血管疾病,如腦血管畸形、動靜脈瘺,煙霧病等, CT、MRI基本上都能準確顯示其具體部位、范圍、大小、與鄰近組織、器官的相互關系等。總之,由于CT、MRI各項技術的迅猛發展,CTA、MRA在血管成像方面也獲得了越來越高的圖像質量,現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影像中心 艾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