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鐵嶺市中心血站的血液頻頻告急,面對當前局面,有必要再次重申臨床醫生在輸血風險控制方面的作用。
輸血是臨床治療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輸血有風險已不是一個簡單的醫療事故問題,隨著艾滋病的蔓延,輸血風險現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如何合理用血、控制輸血風險是臨床醫生不可忽視的問題,下面就臨床醫生經常遇到的問題和個人的看法歸屬如下:
1、臨床合理、科學用血
輸血治病救人,并非百益而無害,只是一種矛盾的沿化過程。其一異體輸血可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凡來自異體的非己物質,并能引起免疫應答的均可視為抗原物質。大量的異體輸血,實際上是大量異體抗原的輸入,對病人的免疫系統是一個損壞,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對病人的病程可延遲,易引起腫瘤的復發,對病人的愈后不利;其二是各類經血液傳播的傳染病的存在,一旦出現對病人和醫療單位均不利;其三病人嚴重創傷后機體立即出現白細胞、巨嗜細胞激活和炎性介質釋放,而庫血中含有復雜的細胞毒性因子和炎性介質,如ΙL-6、ΙL-8、TNF等,由于這些毒性物質隨著全血或成分血的輸入,有可能加重對嚴重病人的打擊。輸血量越大,并發癥越多,多器官衰竭發生率和死亡率也越高。因此,提高輸血風險意識、改變舊的輸血觀念、嚴格掌握輸血指征,這對臨床醫生來說十分必要。
2、合理選擇成分血
成分輸血是降低輸血風險的重要措施。輸血醫學發展到今天,全血僅用于血容量不足伴有進行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全血已是制備成分血的原料;醫生直接給患者輸注全血既不合理,也是對血液資源的浪費。我市今年成分輸血比例已達95%以上,我院已達到99%,這與臨床醫生的積極配合是分不開的。成分輸血一方面可以增加病人有效成分的輸入量,提高治療效果;另一方面成分輸血可以減少非治療成分血的輸入量,減少輸血傳播疾病的發生。由于病毒在血液的各種成分中不是均勻分布的,因而各種成分傳播病毒的危險性并不一樣。白細胞傳播病毒的危險性最大,冷沉淀、血漿次之,紅細胞和血小板相對較安全。如貧血患者,不輸注全血而輸注紅細胞,避免了大量輸入不必要的血漿,減少了感染病毒的危險性,相對降低輸血風險。
3、積極推廣自體輸血
臨床醫生對受血者應加強保護意識,如需輸血,在身體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提倡用自身輸血,自身輸血是最安全的輸血。這是一種將病人自己預先貯存的血液輸還給自己,或將自己在手術中的失血過濾后“回收”使用的方法。這樣既可防止輸血相關傳染性疾病和免疫性輸血不良反應,避免發生輸異體血的差錯事故,又能加快并提高病人造血功能和失血耐受力,緩解血液供需矛盾和節約醫療費用等等。這在國內大城市已經開展,在國際上已經普遍采用,在澳大利亞,擇期手術的病人約60%作自身輸血;日本80%-90%的擇期手術病人在術前自備血400-600毫升;美國有的醫院自身輸血量已占總用血量的15%左右。
4、積極配合供血機構改進輸血技術
臨床上使用白細胞濾除、病毒滅活、射線輻照的血液,是切斷病毒經血液傳播控制輸血風險的一個重要環節。
5、使用血液替代產品:
血液替代產品是合理節約用血,緩解血源緊張、降低輸血感染的風險,保證了臨床用血的質量和安全。
綜上所述,盡管采供血機構及醫療機構在控制輸血風險方面做了許多工作,由于客觀條件的存在,仍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轉移風險,盡早建立健全制度保險機制和社會保障體系是避免因輸血致患者感染風險的一條合理的渠道。
輸血科 李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