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夏天的到來,手足口病也悄然而至,兒科門診前來看手足口病的患兒明顯呈上升趨勢。那么,什么是手足口病?如何預防才能幫助寶寶順利度過這一多發季節呢?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型)腸道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嬰幼兒,病后出現發熱、口腔粘膜潰瘍和手、足、肛周皰疹,一般情況癥狀輕微,無需特殊治療,可自愈;極少數病例可出現心肌炎、肺水腫、肺出血、無菌性腦膜炎等,重者危及生命。2008年5月,衛生部將其列入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丙類傳染病。
手足口病的傳染性強,人是其病毒唯一自然宿主,病人和隱性感染者是其主要的傳染源,可經唾液與糞便進行傳播或空氣中的飛沫傳播,更重要的是經手接觸傳播,健康兒童若與患病兒童共同玩耍或接觸患病兒童污染的物品、玩具可引起發病。手足口病在暴發流行時,任何年齡段的人均可感染發病。特別是抵抗力差的學齡前兒童,易在托兒所、幼兒園、學校中迅速蔓延。
臨床表現:
潛伏期:一般有3~7天的潛伏期,期間患者不會有任何癥狀。
前驅期:初期癥狀不明顯,只是發燒、咳嗽、頭痛、食欲不好等,無法與普通感冒相鑒別。
癥狀明顯期: 在類似感冒的前驅癥狀后的當天或第二天即會出現皮疹。典型的皮疹主要散發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少數患兒可發生在四肢及臀部,軀干部極少見。皮疹為粟粒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出現1天后,即有部分皮疹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直徑約1~3mm)的清晰水皰,通常并無痛感,汗液刺激會出現癢感,過度搔抓會導致繼發感染,水皰破潰成小潰瘍后有疼痛感,會影響到進食(嬰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拒食)。發熱是主要伴隨癥狀。
約0.3%的患兒可能發展為重癥,應早發現及早治療,如出現下列情況提示有危重癥可能:若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高熱不退(體溫持續≥39℃,藥物及物理降溫效果不佳)、頻繁嘔吐、肢體震顫或無力、呼吸心率明顯加快、身體出汗部位不對稱等及3歲以下拒食的患兒應及時就醫;若面色蒼白、呼吸困難、皮膚出現大理石樣花紋等需緊急就醫。
轉歸期:體溫下降,皮疹初期若無繼發感染,一般2-5天內水皰逐漸干燥,形成深褐色結痂,脫痂后不留瘢痕。
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抗病毒藥物和干擾素可以緩解病情、減少合并癥,但并沒有特異性的治療藥物,因此家庭護理顯得尤為重要。
一般護理:休息,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對癥護理:使用物理和藥物降溫針對發燒,注意補水。
皮疹的護理:保持清潔,修剪指甲避免搔抓,以免損傷和感染,瘙癢處可局部外涂爐甘石洗劑,當皰疹破裂并伴繼發感染時,局部外用抗菌藥膏(千萬不要用含激素的藥膏)。
口腔的護理:常用溫涼開水或淡鹽水漱口。小的潰瘍,可用藥物促進潰瘍愈合。
飲食護理:應給予易消化的營養食物。伴有口腔潰瘍的患兒多補含Vit B2和Vit C的食物,病愈后可及時補充富含蛋白質食物。
預防措施 :
(1)保護易感人群:流行季節或地區,盡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場所。
(2)隔離傳染源:患兒隔離時間應為發病后不少于兩周,或癥狀消失后一周。
(3)切斷傳播途徑:勤通風、勤洗手、常消毒、吃熟食、控傳染。
兒科董歡